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(wǎng) , 一個優(yōu)秀的優(yōu)美短文鑒賞學習網(wǎng)站!
中國式教育的思索:大師的誕生需要環(huán)境(雜感)
蔣東新
著名科學家、上海大學校長錢偉長教授7月30日在上海逝世。錢偉長教授生于1912年,是中國近代力學、應用數(shù)學奠基人之一,與錢學森、錢三強并稱中國“三錢”。
“大師已去,風范永存!”錢偉長教授逝世前,是我國年齡最大的大學校長,也是擔任校長時間最長的高校校長。作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,錢老留下了像金子一般閃光的教育思想,對于我們這些后來者而言,對錢老最好的紀念莫過于將他的教育思想發(fā)揚光大——培養(yǎng)人才。
縱觀中國當代教育,可圈可點處并不多,相反老百姓對中國式的教育很是失望。近年來風靡網(wǎng)絡的不是校園暴力就是學生“艷照門”、“摸奶門”、“脫褲門”,從脫光女生衣服輪奸、毆打并拍攝錄像上傳網(wǎng)絡的校園暴力,到在白天的課堂上上演摸奶門的年輕中學生的“火熱”表演,再到脫褲門中一個個無恥與無知的嘴臉,以及新近曝光的浙大女生討好外國黑人,“踩踏門”中對逝去同學生命的漠然,甚至還有中小學生的各式越軌行為。這些已經(jīng)遠遠超越了所謂的偷拍、隱私等娛樂八卦的性質,更體現(xiàn)出一種人性的扭曲,是新的一代人、一代新新人群的一種價值觀、人生觀的喪失。這一切的背后,中國的教育到底怎么了?我們看到的又是什么?是新一代的淪落還是中國教育的缺失呢?
中國教育的特點是應試教育,雖然我們口口聲聲說要搞素質教育,可那只是換湯不換藥的一種說法,說白了我們一直在奉行應試教育。對受教育者來說,其全部目的用三個字就可以概括:上大學!這是中心,也是核心,其它都是輔助性的。其實,上大學只是人生的一個學習知識的階段,將其做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來追求,豈不是“緣木求魚”?因此,在中國教育里缺失了使孩子們身體健康,心理健全的以公德、公益、公信為基本的公民意識教育,如今的國人素質不高我想主要原因還在此吧。
造成這種局面的思想根源仍然是“官本位”思想在起作用,是“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”的蔓延與變異;體制原因則是未能與時俱進地建立起一套適合新時代的教育體系。教化的功能如水滲沙灘式般,是潛移默化,日積月累的浸潤而與人們的思想相結合而形成的。
為什么中國當代缺少獲“諾貝爾”獎的杰出人才,也難得出幾個像魯迅、巴金、郭沫若、“三錢”那樣的“大師”級人物,這與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機制有很大的關系。錢偉長教授的教育經(jīng)歷,不能只是一段“傳奇”,而應該作為中國教育發(fā)展的“案例”來分析。他的教育經(jīng)歷,至少與我國高校的招生和培養(yǎng)管理制度相關。錢偉長教育思想的核心是“拆除四堵墻”——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墻,加強高校與社會的聯(lián)系;拆除教學與科研之間的墻,老師必須科研教學雙肩挑;拆除各學院與各專業(yè)之間的墻,不再隔行如隔山;拆除教與學之間的墻,培養(yǎng)學生的自學能力。
大師的誕生,需要有相應的環(huán)境。錢學森先生生前發(fā)出當前中國“培養(yǎng)不出拔尖創(chuàng)新人才”的世紀之問;而錢偉長先生在任上海大學校長期間,提出了沖破“學校與社會、學科之間、教學與科研之間、教與學之間”四堵圍墻的理念。對于我國教育發(fā)展來說,要走出困境,培養(yǎng)杰出人才,或許可從大師的求學經(jīng)歷中找到現(xiàn)成的答案,而不是憑空臆想出什么發(fā)展教育的高招來。
看來,中國教育的確到了該反思自己的時候了!
作者簡介:蔣東新,男,湖南省東安縣人。1995年9月參加工作,當過農(nóng)村中學教師、機關干部,2008年4月以來在縣紀委辦公室工作;2012年9月在東安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局任紀委書記至今。1996年7月起在《文化時報》上發(fā)表詩歌處女作《屈原頌——寫在端午》,迄今為止已在《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》《中國監(jiān)察》《湖南日報》《三峽商報》《新課程報》《青年知識報》《今日女報》《永州日報》等國家、省市級報刊雜志上發(fā)表各類詩歌、散文、小說、新聞稿件近400篇。
通聯(lián)處:湖南省東安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局
電話:0746-4611229(辦)15974068936(手機)
電子郵箱:dongdongxin72@163郵政編碼:425900
下一篇:最美 錦州人 下一篇 【方向鍵 ( → )下一篇】
上一篇:用虔誠的心靈探尋人生的完滿 上一篇 【方向鍵 ( ← )上一篇】
快搜